

瑜珈經介紹
瑜珈經介紹
瑜珈經大約於二千年前由帕坦伽利(Pantanjali)成書,在帕坦伽利之前,瑜珈心法的練習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(各項歷史文物的出土暗示瑜伽在至少西元前3500年的印度就有相關的修煉了),帕坦伽利的偉大在於他不加偏見地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各種宗派,又結合古典數論派(Samkhya)的哲學體系,使瑜伽成為印度正派哲學所承認,瑜伽也因此影響了印度的各種哲學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。
帕坦伽利可以說是第一位盡可能以最科學的方式,像是一本操作手冊的方式把瑜珈的意義,目的,練習的方式呈獻給世人。
瑜珈經是以古梵文的方式紀錄,共196條,瑜珈經詞句簡約但語氣堅定。但同個梵文又可能有不同的涵義,因此,因為時間,地點,翻譯者的背景不同,也造就了不同的翻譯結果。例如目前受到許多老師推薦的一本(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) The Yoga-Sutra of Pantanjali by “Chip Hartranft” 在此書裡面,沒有把”瑜珈的練習”與”神及宗教”做任何的關聯。
瑜珈經共196條,分成四個章節:
第一章:三摩地篇 -- 解釋瑜珈到底


第一次科學證明了 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結構(灰白質)
哈佛大學最新研究, 在麻省醫院的哈佛研究團隊,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表示 ”冥想”八個星期以後,參加實驗的人 ,腦的結構都產生了變化。這是第一次科學家研究實驗,證明冥想可以導致大腦結構的變化,此項結果讓一些有經驗的神經學家都覺得非常的驚訝。 研究者利用的MRI,記錄了醫學史上第一次, 冥想如何造成腦部灰白質極大的變化: 此研究有16名參與者,在兩週前及冥想八個星期以後,研究人員對他們大腦進行掃描然後分析, 同一個時間有一組沒有參加冥想(對照組)他們的大腦結構也在同一個時期被掃描。 研究者發現這8星期的冥想已經發現海馬體的灰白質密度增加了,海馬體被認為是主管”學習及記憶”的重要部位,是人的自我意識,同情心和自我省思有相關的大腦結構。 八個星期以後,打坐的人都報告壓力減輕了,研究人員也發現他們的”杏仁核” 灰白質減少 ,杏仁核被認為是一種產生焦慮感和壓力的腦組織結構, 而沒有參加冥想的人,並沒有發現有任何腦組織改變。 此次的研究 是由 麻省總醫院,精神科神經影像學家Sara Lazer 領軍 她說: “ 雖然冥想被以為 是一種放鬆身體的運動, 但是冥想者